互联网巨头「卷」向长音频,腾讯并购喜马拉雅「传言再起」
短视频狂欢时代,被低估的「耳朵经济」。
©️懂财帝出品 · 作者|嘉逸
腾讯并购喜马拉雅的传闻再起,在资本市场泛起涟漪。
2024年,短视频继续爆发,抖音母公司——字节跳动营收规模登顶中国互联网,微信视频号电商每月可生产1.75亿订单,已经成为腾讯新的希望。
但与此同时,抖音、腾讯为何又“另辟蹊径”,纷纷“卷”向音频领域?
原因很简单:音频是一条黄金赛道。艾媒咨询研报显示,2024年,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5.4亿人,中国声音经济产业市场规模5688.2亿元,预计2029年将突破7400亿元。
而过去几年,A股、港股上市公司的市值承压,一级市场也趋于沉寂。
如今,政策鼓励下,阿里、腾讯、字节、京东等互联网巨头重回“动物精神”,资本并购愈加活跃,一些“可能性”也随之传出。
不过,并购传闻尚未被证实。但可以确定的是,音频的真实价值,只是被短视频的风光暂时掩盖住了,它有望迎来价值重估时刻。
1 | 互联网巨头「入局」耳朵经济
2017年,中国声音经济产业市场规模仅307.6亿元。短短7年间,规模暴增了17.5倍。未来5年,规模至少还将增长1700亿元,增幅30%以上。
赛道空间持续扩容的背后,其一,是国人对音频的刚性需求。
现代社会,压力渐增,节奏越来越快。文字枯燥,短视频、刷剧刺激多巴胺,但回归平静后,人们的内心仍觉得空虚、孤独。
音频,为用户带来了更多的“陪伴”。音乐平抚心灵,相声幽默风趣,播客、有声书、有声剧等既能学习知识,又能缓解压力、调节心绪。
音频,还能解放双手、解放眼睛。无论是跑步锻炼、睡前助眠、做家务、开车、通勤,它让枯燥、碎片的时间,变得快乐有趣。
除此之外,相比于“快餐式”的短剧、短视频,音频,尤其是长音频还是“精神食粮”,满足了用户对深度内容的需求。
36氪调研数据显示,长音频正在深度嵌入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日常,成为“轻知识”获取渠道。多位大四学生表示,考研期间,他们会用喜马拉雅听政治课、英语作文的音频,“能缓解疲劳,也是学习和陪伴。”
其二,AI技术加速落地,使音频的使用边界越来越宽,覆盖场景越来越丰富。
如智能汽车,车载音频已经成为智能座舱的标配,理想、蔚来、小鹏等“新势力”也将其作为核心卖点之一,备受用户喜爱。
一位传统制造企业的老总表示:每天最放松的时刻,就是一个人驾驶在路上,关闭车窗,看着风景,听着老歌、听一段有声书。
如AI耳机、AI音箱、AI眼镜、AI学习机等,都在嵌入音频服务,希望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和知识价值。
还有教育、心理疗愈、职场培训、亲子互动等多个领域,AI+音频,正广泛应用。
伴随着“耳朵经济”的持续升温,喜马拉雅、蜻蜓FM、荔枝等创业公司,相继崭露头角。
字节跳动、腾讯、网易等互联网巨头也盯上了这块“蛋糕”,纷纷入局,抢夺红利。近几年,字节跳动推出了番茄听书、汽水音乐,网易云音乐上线了“声之剧场”和播客,腾讯收购懒人听书,发布了酷我畅听、微信听书等。
据悉,小红书、微博也已经开通了音频功能,来拓宽平台的内容创作形式。
但截至目前,用户渗透率方面,喜马拉雅更胜一筹。 据《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(2024)》统计,喜马拉雅的用户渗透率已经达到77.8%,稳居在线音频行业第一梯队。
2 | 被低估的独角兽
数亿用户需求刚性、澎湃,音频是一个“长坡厚雪”的千亿级赛道。
但在剧烈波动的周期下,投资者极度焦虑,对独角兽企业显然缺乏耐心、过于苛刻,反而忽视其独特价值。
以喜马拉雅为例。它是行业龙头,率先跨越盈亏平衡点。2023年营收61.6亿元,毛利率提升4.4个百分点,至56.3%,经调整净利润2.24亿元。
据悉, 2024年喜马拉雅继续盈利。截至去年12月底,已连续9个季度实现规模化盈利。
音频是一个双边规模效应极强的行业。在上游,只有积累起活跃、丰富、高质量的内容生态,才能持续吸引、留住用户。
IPO招股书显示,喜马拉雅通过“PGC + PUGC + UGC”战略,已经构建起了健康、均衡且充满活力的内容生态。
截至2023年末,它已经与中信出版社等超过220家头部出版社达成合作,并与阅文集团等国内约150家头部网文平台建立合作关系。同时,平台还拥有超过290万活跃内容创作者。
得益于此,喜马拉雅积累起了超过520万本有声书,4.88亿条音频,总内容时长超过36亿分钟,内容覆盖网文、个人成长、历史人文、亲子情感、商业财经、娱乐等,老中青、婴幼儿皆宜。
这也是用户不断涌入的一个重要原因。截至2023年底,喜马拉雅全场景MAU 3.03亿,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用户1580万,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会员1550万。
对比同业, 2024年,网易云音乐MAU约1.45亿,略有承压。字节旗下的番茄畅听MAU 9949万,蜻蜓FM、荔枝MAU均为千万级。
再来看火爆的车载场景,智能汽车大势所趋,喜马拉雅已经占据了先发优势。
截至2023年末,其物联网及车载场景月活跃用户达到9800万。截至2024Q1,其车联网活跃用户车内日均收听时长已超过95分钟。
2024年,喜马拉雅与比亚迪、鸿蒙智行、小米、理想、宝马、吉利、梅赛德斯-奔驰、奥迪、大众、特斯拉中国等超80家主机厂实现紧密合作,并已经与超20家方案商、超过10家后装厂商达成了战略合作。
综合来看,以喜马拉雅为代表的音频独角兽,确实是被低估了。
在AI时代,3亿多月活用户、海量的音频内容、丰富的落地场景,这些数据资产无疑是一座“价值金矿”。
另外,在信息冗余、纷乱复杂的环境中,用户或陷入算法推荐打造好的“信息茧房”,或在真真假假的消息中疲于奔命。
而喜马拉雅等高质量音频平台,优质内容充盈,正是“心灵港湾”。它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价值,也将继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。
3 | 在线音频「价值重估」
政策鼓励,中国进入并购大时代,叠加互联网巨头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,被低估的独角兽企业,有望迎来价值重估时刻。
近期,一级市场重磅消息频传。蚂蚁集团完成收购互联网医疗平台好大夫,拟斥资28.14亿港元,溢价收购耀才证券的控股权。
对此,多位行业人士表示,长音频平台若能和社交媒体、短视频联动,有望突破发展瓶颈,进一步提升市场渗透率。
这样来看,喜马拉雅“牵手”腾讯,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可以做以下设想: 若腾讯全资并购或控股喜马拉雅。
对喜马拉雅来说,将连接国民级社交APP微信。背靠13亿级流量,其用户规模、付费率都将大幅提升。
同时,腾讯生态内部,喜马拉雅也将和阅文集团、QQ音乐实现版权、内容的深度协同。腾讯的云计算、AI技术,将助力其技术升级,降低内容生产、深度的成本。
对腾讯来说,长音频业务的发展较为迟缓,将喜马拉雅揽入麾下,将进一步强化“文字+视频+音频”的内容“新基建”,实现“音乐+播客+有声书+车载音频”的全场景覆盖,继续对抗抖音。
更重要的是,通过喜马拉雅,腾讯将更多地覆盖用户时间和注意力,进而推动流量变现。
第二种设想, 腾讯以财务投资的形式,收购喜马拉雅一部分股权,不寻求控股。
对喜马拉雅来说,既能收获一大笔资金,还能保持独立经营,公司将继续稳健发展。流量方面,喜马拉雅将和美团、京东、拼多多等公司一样,获得腾讯系的流量支持,甚至有望在微信“九宫格”中占据一席。
同时,喜马拉雅仍有望获得阅文集团、QQ音乐的版权支持,以及腾讯云计算、AI技术的赋能。
对腾讯来说,财务投资最大的好处在于能规避监管障碍。其次,腾讯无需支付太多资金和管理成本,同样能强化内容“新基建”,以及更多地覆盖用户时间和注意力。
第三种设想, 并购只是传言。
对喜马拉雅来说,影响并不太大。其在“长坡厚雪”的音频赛道,用户规模、内容生态等方面,已经有深厚的积累,并居于领先地位。
财务方面,喜马拉雅已经实现了可持续的规模化盈利,拥有自主“造血”能力。
在技术方面,喜马拉雅年初就接入了DeepSeek,自己也研发了珠峰大模型,正积极探索AI+音频的落地应用。 喜马拉雅将会“小而美”地活着。
当然,无论哪种情况发生,AI时代,音频行业都将会进入一个新的、更高质量的发展周期。
说明:数据源于公开披露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
「点赞」「在看」与 「分享」,你对作者最大的支持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